2019年7月15日,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常青之家团队在余家军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石坑镇龙塘村,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谈到三下乡,小编想起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那下面让我们在这首诗的意境下,走进梅州市梅县区石坑镇龙塘村吧!
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 ·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的美好意境,是不是让大家对农村产生遐想了呢?别着急,接下来,我们详细了解一下龙塘村。
龙塘村位于梅县区东北部,是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贫困村,是省定贫困村。该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极其单一,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劳动能力比较低下。
希望本次调研能给龙塘村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帮助龙塘村早日实现脱贫的目标。
龙塘村,真是村如其名啊,虽然比较偏僻,却是个非常有灵气的地方。常青之家实践队长途跋涉,历时6个小时才抵达梅州站。
实践队首次拜访龙塘村,对村里的情况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7月16日上午,常青之家实践队与第一书记兼扶贫队长龚国培书记以及当地村干部在龙塘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活动对接会议,正式开展调研活动。
会议主要围绕当地扶贫情况、教育设施情况以及文化传承情况进行交谈。常青之家实践队队员对当地贫困户基本资料进行初步了解。
7月16日下午,常青之家来到龙塘村宗祠进行实地考察。实践队对龙塘村的宗庙文化的调研不但有助于帮助当地民众确立科学的信仰,同时也响应了国家重视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号召,帮助龙塘村在文化产业上实现创新,可谓是一举两得。
龙塘村的文化以客家文化为主,其中围龙屋是客家文化中最鲜明的建筑体现,在梅县当地,又以半围龙屋为代表。
在龙塘村当地,半围龙屋数量多,且当地拥有200年历史的祖屋。龙塘村附近还有洪秀全故居等住宅文化景点。当地对客家文化的宣传有待加强,旅游人数较少,对客家文化的传承有所影响。
大量的特色住房有利于容纳和吸引游客,可见当地旅游业的竞争优势比较明显。
感受完龙塘村的魅力文化,实践队开始精准扶贫走访,体验农村的生活。7月17日上午,常青之家实践队准备好食用油等慰问物资对当地三类贫困户(一般贫困户、低保贫困户、五保贫困户)进行走访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对当地扶贫工作的进度进行受助者角度的调查。
当地贫困户致贫原因以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残致贫为主。在与扶贫队长的交流中,实践队了解到当地的脱贫方法分为就业脱贫和产业脱贫。就业脱贫方面,给予贫困户就业补助资金。
产业脱贫方面,调查龙塘村的核心优势、天气气候、土壤情况等等。安排项目进驻龙塘村,促进就业、产业发展。通过我们的了解,龙塘村的天气情况不稳定,土壤情况并无特别优势,在当地没有核心农产品或加工产品。
目前当地拥有小面积百香果种植基地和高山油茶基地,但产量并不高,高山油茶销量并不佳。扶贫工作中,向贫困户派发鸡苗、猪苗、鸭苗等家禽,保证贫困户的生活质量也能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收入。
龙塘村的生活质量有待提高,那教育设施是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7月17号下午,常青之家实践队跟随龚队长进行教育设施情况的走访调查。
从龙塘村村委会旧址张贴栏中张贴的喜报我们可以得知,龙塘村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能力较好,但教育设施基础较差,资源较少。常青之家与扶贫队长就发展远程教育项目进行交谈。预计将村委会旧址进行改造,购买电脑等基础设施来开展远程项目。在教育资源达到标准的同时,助力贯彻扶贫工作中“扶智”、“扶志”的工作理念,以及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争取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实践队深入基层,了解到扶贫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即便拥有丰厚的资金投入和大力的政策支持,仍然会遇到重重困难和阻力。一线扶贫工作也需要大量的走访调查,实践队也要再接再厉,继续在扶贫工作的路上砥砺前行 。
最后,小编用一首诗带大家回味悠然的田园生活吧,同时也为此次三下乡画下完美的句号。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 ·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