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创赛谋突破,精耕培育结硕果”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赛培训会


    2025年3月3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赛培训会在广州华商学院教师发展中心互动室5采用线上线下参会相结合的形式顺利召开。会议以“聚力创赛谋突破,精耕培育结硕果”为主题,旨在为二级学院提供赛程组织指导及成果提升培训,助力校赛高质量推进。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长助理、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焦艳军教授,广州华商学院学生就业创业处处长曾龙威、副处长宋元跃,创新创业学院全体教师、各二级学院双创秘书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由创新创业学院陈欢老师主持。

    会上,焦艳军教授系统梳理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从理念萌芽到体系化发展的演进脉络,结合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践经验,提出双创教育应立足"需求导向、产教融合、成果转化"三位一体发展框架。他强调,新时代双创教育需深度践行OBE成果导向理念,构建"教育供给——产业需求"双向驱动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重点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校企协同创新不足等痛点问题。

    随后,焦教授深入分析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发展脉络。自2015年首届大赛举办以来,赛事规模迅速扩大,2024年已覆盖153个国家、5000余所高校,参赛项目突破500万个。他强调,大赛的核心逻辑在于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项目市场价值与资本视角,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致上海交大赛事的回信精神,指出高校需以大赛为契机,落实“超常规培养三类人才”战略,培育兼具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拔尖人才。

    焦教授指出,创新创业教育需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一方面,高校应立足“乡村振兴”“产业链升级”等立地项目,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助农增收;另一方面,需构建“专业教育+双创教育”融合体系,以建构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呼吁师生团队强化社会价值导向,在技术突破、模式创新中彰显青年担当。

    在项目培育层面,焦教授提出多项实操建议:项目选择与优化需聚焦“四新”建设方向,新工科突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医科立足精准医疗与大数据应用;鼓励跨专业组队,整合多学科资源突破技术壁垒,解决行业痛点;强化原创性研发,注重技术专利布局,明确产品定位与商业模式;突出“创业初心、社会痛点、技术路径、市场定位、商业模式”五大维度,通过真实案例与数据增强说服力。焦教授特别强调,备赛需注重细节管理。他结合云南经验指出,路演PPT需遵循“总分总”结构,避免冗余描述,同时通过真实故事引发评委共鸣。

    学生就业创业处曾龙威处长作总结讲话。他强调,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作为高校双创教育的重要载体,要紧扣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要求,聚焦"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三维联动,着力构建"专业教育——创新实践——成果转化"全链条育人体系。要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将大赛项目孵化与课程改革深度融合,打造"金课+金赛"协同育人模式;完善"院级培育——校级选拔——省级打磨——国家级冲刺"四级培育机制,建立"导师+项目+团队"的精准培育范式;要突出成果导向,推动优秀项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当前正值迎评促建的关键阶段,各二级学院需将大赛组织与OBE教育理念深度融合,通过"课程思政+双创教育"浸润式培养,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他对赛事组织提出三点深化举措:第一、深化赛事协同,各二级学院需以创新大赛为抓手,推动赛事与专业教学、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良性生态;第二、精用经费,强化资源保障效能。学校支持教师团队开展赛前培训、案例库建设及跨学科资源整合,需确保经费“靶向投入、过程可控、成效可溯”;各学院须压实责任,组织教师研透大赛规则、精准指导项目,通过专题宣讲、模拟路演等形式激发师生参与活力,为合格评估工作提供“双创育人”特色支撑。第三、聚力突破提升,聚焦重点项目培育,优化团队配置与资源支持,立足“四新”方向挖掘特色项目,力争在该项赛事实现新突破,为高质量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注入创新动能。

    本次培训会内容详实、视角前瞻,为广州华商学院推进校赛提供了系统性指导。未来,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以大赛为载体,持续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培育更多兼具科技含量与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为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文章发布于2025年3月)

    上一条:喜讯!广州华商学院就业创业e站顺利通过 2023 年度绩效评估 下一条:“新师聚力启新程,培训赋能铸匠心”创新创业学院新教师入职培训会

    关闭